第四百一十三章 帝陵落石,各有新忧(2/2)

天才一秒记住131文学: www.131wx.com

    但放眼望去,四周都还是一片皑皑。

    不过那些洁白和纯粹,都只存在于人迹罕至的山峰或者屋顶,但凡人们常走的地方,冰雪几乎都已经化尽,只剩下混杂着脏污的泥泞,没有纯白洁净的容身之地。

    一支极其庞大的队伍,就在这泥泞之中,缓慢而肃穆地前行。

    北梁先帝躺在那需要巨大的车驾才能拉动的棺椁中,对外界的一切都不再知晓,也无能为力。

    新帝薛锐坐在宽阔的马车中,身后跟着以重回王位的镇南王薛宗翰为首的宗室、以中书令元宪焘为首的文官、以安东王慕容锤和宇文家家主宇文云为首的武将,齐至送别。

    多亏了梁帝已老,陵寝早就修好了,只需要将其送入,那万钧巨石和无尽机关,就会将这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帝王完全隔绝在尘世和阴阳之外。

    众人看着下葬仪式的进行,神色尽皆悲戚而肃穆,不少人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着,显露出他们对先帝和皇权的忠诚。

    队伍中,有个权贵家的小姑娘,因为道路太远,太过辛苦,累得哇哇大哭,成了整个场中,真正最悲伤的人。

    当一场仪式彻底结束,众人擦着眼泪离开,新帝薛锐便将慕容家的家主,安东王慕容锤和宇文家家主,虎威将军宇文云,叫上了自己回京的马车。

    如今虽政变成功,但大局还并不算稳定,七姓之间的利益还要再度进行协调,所以对两位支持自己上位的绝对功臣,薛锐暂时只是给了些物质上的安抚,真正的回报还没有给出。

    他看着二人,“当下,元、裴、慕容、宇文,四姓已定,但耶律氏和完颜氏,当如何应对?”

    宇文云毫不犹豫直接当先道:“陛下,依臣之见,当立刻遣使,召耶律石、完颜达入京。如其依约入京,则万事皆安,任我等宰割,若其拒不奉诏,则控制其亲族,派兵伐之!臣愿为先锋!”

    看着宇文云杀气腾腾的样子,慕容锤在心里暗自鄙夷。

    果然是父亲被杀就不管不顾的莽夫,说出这等纯粹是胡言乱语的话来。

    还派兵伐之,可能吗?压根就不可能!

    七大姓由来已久,之所以能够统治整个北梁,是因为七大姓的势力足够强大,将其中任何一家打落尘埃都要伤筋动骨,更遑论将两家一起灭掉。

    若是自恃皇权想要将其一刀子杀死,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皇权的更迭。

    同时,如今新帝继位,他和宇文云两人之间,也有着竞争,谁更得宠,身后的家族利益就会更得张扬。

    所以,他缓缓开口,说出了自己老成持重的意见。

    “陛下,依老臣愚见,七大姓皆实力不俗,不可妄动。虽然这七家曾经有过更替,但那都是徐徐图之,钝刀子割肉,将其削弱到无力反抗之际再动的手,如今耶律氏实力冠绝下四姓,控鹤军军威赫赫,曾力敌南朝无当军而不溃,完颜氏亦手握北疆劲卒,贸然动手,恐坏了大局。老臣建议,陛下不妨先遣使封赏二人,表明陛下的态度,若是二人支持陛下,自当有所反馈,再根据其行径,揣测其心态,同时,徐徐剪其羽翼。”

    和宇文云截然不同的话,让年轻的宇文云心头颇为不悦,但在君前,也不好表露。

    只可惜他真的还年轻,若是换了他那位让先帝都忌惮不已的父亲,这时候已经与慕容锤当面闹将起来了,而先帝也将在瞧见二人不和之后,宽心满意地各加安抚。

    薛锐想了想,他知道慕容锤的建议更妥当,但是,比起慕容锤,他知道的事情还要更多。

    父皇虽然说了可以信任定西王,但是一来他不知道那番话到底是蛊惑他的还是真的,二来就算是真的,如今父皇不在了,这位十八岁便统合耶律部的人杰还肯不肯老实也是两说的事情。

    所以,他只是点了点头,“容朕再思量片刻,顺便再等两日,等等看他们有没有谁主动给朕一个惊喜的。”

    这个话题告一段落,三人又聊了几句别的,慕容锤和宇文云就下了马车,绣衣令令狐衍被召入了车中。

    “耶律德去了何处?”

    “回陛下,耶律德带着三百精锐,一路向南,去往烈阳关寻定西王去了。”

    薛锐点了点头,“没有去西面的落日城找耶律休,说明他心里应该只是惶恐。继续盯着他。另外,有没有使团的消息?”

    令狐衍摇头,“暂时没有,不过依臣愚见,得知消息,不论如何,使团应该都会在近期返回。”

    “嗯,你也盯着点,使团的动向一定要清楚,如果景王回京,立刻前来禀报!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待令狐衍下了马车,薛锐一个人坐在其中,悄然盘算着。

    耶律德作为耶律家下一代家主,他的动向代表着很多的意味;

    使团之中,景王一贯不与谁交好,超然物外,通过他便能知晓此番耶律石的表现,任谁也做不得假;

    有这两点,便能明确耶律石是否忠心了。

    若是其真的忠勇,自己还是可以尝试着用一下的。

    毕竟耶律采奇是真的长得漂亮,当个皇后,的确是可以。

    父皇当初所言的定西王和镇南王双柱擎天,听上去,也的确比慕容家和宇文家同理朝局更可靠些。

    慢慢来吧,等把各家都拿捏妥当了,自己再慢慢挨个削弱。

    父皇当初的路是正确的,一朝帝王就该如南朝皇帝一般,生杀予夺,说一不二,事事都要受其余大族掣肘,那这皇帝当得还有个什么劲儿。

    摇摇晃晃的马车中,他的心思也跟着摇曳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仿佛冥冥之中有着天意,今日的中京,停灵了数月的大夏崇宁帝,也在这个日子正式下葬。

    他和梁帝这对缠斗了大半辈子的对手,在几乎同样如出一辙的结局之后,在同一天,双双落幕。

    比起梁帝,崇宁帝还要更凄凉些。

    因为停灵日久,人们早已习惯了新朝的一切,原本应该是沉渣泛起的仅有不多的缅怀,已是所剩无几。

    今日那庞大的队伍,繁复的礼制,仿佛也只是对将他扫入故纸堆里的迫切的虚伪掩饰。

    德妃和东方白都是一身孝衣,站在队伍的最前端。

    神色之间,有着几分情真意切的戚色。

    当那漫长的程序终于结束,目送着一个时代随着封门石一起落幕,众人的心头忍不住还是生出了几分怅然。

    但这份怅然在回程的路上,就已经被崭新的忧虑和算计取代。

    北梁那惊人的变故,烈阳关的和谈,朝中内政的改革,一桩桩一件件,哪样不比一个死人来的有意义?

    回程的队伍,众人就要轻松许多,也被允许坐车,所以不少的人都三三两两地聚在马车上,低声聊了起来。

    德妃握着东方白的手,坐在温暖的銮驾之中,目光同样带着几分忧虑。

    东方白小声道:“母后,近日听说臣工们对和谈已经不再看好,阿舅此番是不是难以建功了?”

    德妃的脸上挤出一丝疲惫的微笑,“不只是和谈,他们当中还有许多人,已经建议我们要做好北梁再打来的准备,甚至还有人上书弹劾你阿舅错失良机,拖延日久,以至于北梁生变。”

    东方白有些紧张,“那?”

    德妃轻轻拍了拍他的手,“要相信你阿舅。当初那些风雨都过来了,这点小事有算得了什么,那些等着看他笑话的,最终都会让自己活成一个笑话。”

    距离京城数十里之外,几匹快马,载着一封足以改变天下大势的密信,朝着中京,飞驰而来。(本章完)